close

妹尾河童曾說:複雜的變簡單、簡單的變有深度、有深度的變有趣。

突然靈魂上的注定,變成了日本的妹尾河童。
從印度之行的「窺見印度」到方法論的引用以及性別課程的「廁所大不同」。
回到方法論的課程來,這週很重要卻也很技術性。

兩個部分:coding&conceptualization。
老師非常重視coding的部分,類似為訪談的段落作小標。但是做小標的技巧必須非常注意,必須要貼近俗民言語,同時又可以有點距離。雖然這沒有任何硬性規定到底要怎麼下小標,但是最後我整理出來覺得比較妥當的方式則是小標需要給予層次。小標需分成兩個部分,第一是紀錄實作(pratices),例如吃飯方式。第二則是比較抽象的想法,例如主從關係。這樣可以回頭來看時,更加清楚當初的想法等等。當我聽到,老師寫博士論文時,花了一整個月在coding,那讓我想起當時寫國科會那種苦悶,但是苦得很爽的感覺XD

再來的概念化更是一個關鍵。老師說,一個研究的成敗很關鍵的一點,發展出怎樣的概念。基本上,有幾種方法,老師僅列舉了三種。第一個就是利基於現象之上,然後自己發想出來,謝國雄就是個例子。第二就是藉由他人的概唸作延伸,例如老師當初的碩士論文,從勞動到情緒勞動,最後是身體勞動。第三個便是借用他人概念去建立自己的概念(?),例如從費孝通的差序格局,發展成差序公民身份。

這部分反而是研究的成敗關鍵,老師推薦了一本書:
Becker, Howard. 1998. 「Concepts,」 pp. 109-132 in Tricks of the Research. Chicago: University of Chicago.

方法論的MEMO,終於結束了。
呼~期末報告出發了@@

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littledonkey 的頭像
littledonkey

研究生涯全日誌

littledon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