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準備寄出memo時,就很喜歡14,只是忽然想到情人節的尾數。
今天的比較研究課程非常得豐富。同時也解開了我長期對比較研究的疑惑。

先講一下,劉老師回應我關於「必須要立碁在怎樣程度的相似性上,比較研究才是可能?」我發現自己老是會問出一些不錯的問題,不過自己從來就沒有好好去思考我提出的問題。希望自己未來可以力求問題的細緻度,同時探尋問題背後的想法。藍老師便形容我的問題為comparable的問題,一種「比較性」的問題。因為根據MAX WEBER所認為強調每個特殊歷史下的特殊性,在這樣的理論關懷中,比較研究如何可能?劉老師的回應大致在於,比較的立基在於研究者的建構,這同時也牽涉到研究者的比較目的為何。重點在於研究者的關懷,延伸出的比較立基點。而立基點的建構則取決於作者本身的功力了。

再來,我覺得要適時得澄清什麼才叫做比較研究?藍老師曾說過,每個研究事實上都是種比較研究,而劉老師對於何者算是比較研究的範疇給較清楚的指標。比較研究立基點多半在於時間、空間以及研究單位上。重點是作者有意識得做比較,並且給予比較對象有相同的篇幅描述。這就是所謂的比較研究。

reading第一篇便是陳述WEBER&DURKHEIM兩個比較研究的差異。首先老師先釐清了WEBER的三個概念,method of agreement所謂的求同法,力圖在四到五次的革命當中,尋找發生的條件裡哪些為相同,將相同的條件視為觸發革命的因子,但是這個解釋力很弱。method of difference所謂的求異法,則是把有革命的國家和沒有革命的國家條件相比較,之後選出有革命國家的特殊條件(無革命國家所沒有),作為觸發革命的重要因子,這種解釋法相較於前者解釋較強。但是這也類似實驗法的實驗組和對照組作法,但是在社會裡很難有這種例子。method of indirect difference這種方法翻為間接求異法。即是針對上述的方法的修正版,他結果會出現two by two table。作法則是有兩個面向,先求相同再求差異,可確認條件的重要性。橫向為革命發生的有無,縱向為農民組織的有無。若結果呈現為以下的表格,則代表農民組織為發生革命的重要因子。

 

V

 

 

V


以下的表格即是呈現兩個理論的比較研究。

 

Durkheim

Weber

Purpose

Var- based

Transhistorical generalization

Case- based

Explaining historical diversity

Unit

“species”

= natural systems

Ideal type

Causality

Concomitant variation

permanent causes

Historical, contingent

(打彈珠的比喻)

Path- dependence

Example

Suicide

 

Consequence

Case number

Case number



在最後的一堂課裡,則是嘗試去想像以下四種研究可能的比較方法。
1. 一個運動,一個定點
2. 同樣運動,不同定點
3. 不同運動,一個定點
4. 不同運動,不同定點

看完比較研究之後,我真認真開始思考我未來的研究中是否必須加入這些東西,因為比較研究可以做出規模比較大的研究。而最常與台灣做比較的韓國,我似乎一點也不瞭解。雖然之後才知道劉老師為了台韓比較惡補了半年的韓文。如果未來企圖在國外生存,比較研究好像可能是個有力的生存方式。畢竟大家不僅僅只想要瞭解一個國度,即便再怎麼深入,如果只做台灣研究的話,勢必在台灣發展最有利。尤其在全球化的年代裡,企圖擴展研究的廣度才會受到國際(或者說是美國)的關注吧?!



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littledonkey 的頭像
littledonkey

研究生涯全日誌

littledon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