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昨天上完課後,心情小小得複雜一下。
Paul Willis 'LEARNING TO LABOR'真的可說是經典之作。
連我自己讀起來都有大快人心的爽感。
我多麼期盼自己有在多一點時間可以完整得把整本書看完。

首先還是必須簡介一下Paul  Willis所處的時代及英國。英國是作為工業革命的老城市,而她們的階級分明程度也是目前作為新興社會的台灣或美國而言,難以想像的。Willis作為一個工人階級出生的小孩,因為成績優異,得到獎學金去好學校唸書。因而一路念到了劍橋畢業。這種機會對於一個工人階級的小孩來說,難能可貴。他身處於重要的文化研究中心,但是中心朝向論述分析走,可他對文化的想像即是人的互動層面上。而他所選擇的田野點,是英國裡面非常古老的工業城市。裡面幾乎全部都是工人階級。學校裡面同樣如此。他選擇了一個主要個案,然後做了五個小的比較研究。主要個案為十二個男校裡不順從的小孩。同時他的訪問從表現不同的小男孩到學校機構等等,最後形成五個比較研究。

此本書主要的對話對象針對兩個部分。第一是馬克思傳統裡的結構決定論。將文化作為上層建築,成為下層建築的反射。然而,Willis認為文化有相對自主性運動,透過文化看見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限制與可能。他和T. P. Thomas稱為文化馬克思主義。另一個對話對象為,貧窮文化。從美國芝加哥學派研究都市裡的貧窮,然而卻是以右派角度來研究,產生污名化。而本書企圖透過展現小子的創意來反駁這樣的論述。

他的問題意識從「為何工人階級小孩接受了工人階級的工作?」開始
看似這個問題,只需要簡單得回答說:他們別無選擇。似乎有點太過容易。Willis認為必須從文化層面來瞭解。反學校文化,對台灣而言是很陌生的。可是反學校文化在國外似乎非常常見。是一群不想唸書的小孩,整個在學校裡面找樂子,做一些看似無意義的可笑事情。反學校文化事實上是這群小子(la)半意識得去反抗學校,這個作為正當權威延伸的機構。然而,小子比起一般順從的工人小孩,洞察到他們在階級體制裡的位置,有意識得去形塑不同於一般大眾的價值觀。而這些活動也近似於工人的非正式團體中的活動。當小子反抗學校的同時,事實上她們順從了社會再生產的機制,間接承認了他們很笨不唸書必須繼續做工的事實。

這本書精彩在於,看似有意識得進行反抗,事實上卻落入了社會再生產的機制。這個非預期結果unintended consquence,精彩得呈現出一個社會的樣貌。而Paul Willis在裡面則不斷強調小子她們的創造力,同時著眼於文化即便作為一個再生產面向,也不可成為一個公式。因為裡面有太多的不確定性,而無法推其明確的結果。最威之處,在於他僅作了深入的田野參與觀察及深度訪談,他卻可以從discursive conscious 到pratical conscious的層次扣連到institutional order,呈現騎非預期結果。而研究的始初則站在institutuonal order的假設層次上出發。他給的圖像,完整而豐富。而過幾年出版的Bourdieu 'Distinction',他則是專注在institutional order(field)及pratical conscious(habitus)上。Willis厲害之處在於,他的綽品裡雖沒有宣稱要處理主客觀的問題,但是他卻給予了一個從agency到制度面的扣連圖像。甚至近二十年討論甚多的agency概念,在learning to labor(1977)年的作品裡,就可以略知一二。裡面重要的概念,為penetration洞察、limitation、partial penetration。
(待補)
最後的appendix,他呈現了做後把作品給壞小孩們看,企圖告訴她們這樣的反抗學校只會重新落入工人階級的未來裡。小子回答:「我只在乎今晚我可以睡多少女人」時,社會學家的天真頓時幻滅了。改變社會,只是種遙不可及的幻象罷了。真是諷刺阿!

當我愧於無法以完整的時間及心態來面對這本書時,我頓時希望可以好好拿這本書來供以膜拜。只是當下,我卻發現這樣的膜拜不僅是種信仰,也是種無法親近的距離感。膜拜,成了我逃避自己唸書的漏洞,多麼諷刺呢!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ittledonkey 的頭像
    littledonkey

    研究生涯全日誌

    littledon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