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這次看Money, Moral and Manners很快帶過之外
即便重病感冒,還是得擠出每週必寫的MOME
當下我也就不管那些拉拉雜雜的摘要
坐在電腦前面,思考完就動筆。
這反倒讓我覺得自己的腦袋有同整內容的可能。

3M的寫法非常有趣。即便是作為一個質化研究,但是他卻用相當量化思維的方式來進行抽樣,甚至可以將訪談作為一個比較圖表。老師覺得他最有貢獻的部分是在跨國比較研究上,只是我不能理解的是兩個處於完全不同脈絡的案例,如何可能進行比較研究?比較研究似乎成為全球化下的產物,我反倒想尋找所謂成功的比較研究為何,因為Lamont的文中僅使用法國比美國怎樣怎樣,老讓我覺得這種文字清晰物不足夠,甚至搞得我一頭霧水。

最後老師將Bourdieu和Lamont分別概念進行比較。Bourdieu是從結構推到agency,從class condition到habitus,而Lamont則是企圖從symbolic boundary推到更大的結構上,然而可惜在於meso層次的boundary work是空的,所以在連結兩個層次上是失敗的。學長姐對兩個概念的批評認為,Lamont的boundary似乎從中上階層得出,卻沒辦法看到Bourdieu強調鬥爭的過程。老師的回應則是,boundary真正值得研究的是work如何形成,不同的boundary之間如何互動(打架)。

Bourdieu的field即是企圖化解結構與個人的對立,habitus作為embody的結構化的結構或者是正在結構的結構。最後,以distinction來凸顯出階級的差異。

不論是Bourdieu或Lamont,各自提出精彩的理論上概念。然而,更重要的是他們在研究上是否真的能做到如理論講得那般精彩、動態(dynamic),這又是一個重要必須去省思的過程。

階級研究對來我說,是精彩的。只是我還在苦惱期末報告究竟是要開始寫碩士rpoposal,還是寫兩本書的比較。因為就方法論的層面來看,兩本書的比較寫起來似乎有點「殺雞焉用牛刀」的不快。另一方面是我也覺得自己有點難以掌控這幾本書的內容及概念。然而,矛盾在於我認為現在的我最需要針對文本閱讀多加把勁。但是,方法論的報告注重的是方法上的討論而非書中內容的概念。目前我僅想到一種寫法,就是必須從作者使用的研究方法推測到他的方法論層次,讓兩者進行對話。
另外,早點寫proposal有何不可?反正我差不多也已經確定自己要做那個方向了?母職研究只要每天回家就可以感受到她的迫切性,而從開學到現在最讓我感動的閱讀文本也是女性主義方法論那一週。看完後,有種感動落淚的衝動(雖然很誇張,但是真是如此)。逃不了的宿命,因為逃離只會讓回家的路更加遙遠,而人終究是要回家的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ittledonkey 的頭像
    littledonkey

    研究生涯全日誌

    littledon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